English

写在《香港小说史》出版之前

1999-0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袁良骏 我有话说

拙著《香港小说史》就要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了,激动之余,不能不衷心感谢大力支持这本书撰写工作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学院等高校,不能不衷心感谢香港学界、文坛的许多朋友!没有他们的盛情邀请和无私援助,这本书的撰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本书虽由我个人执笔,实际上却是我和香港朋友合作的产物,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凝聚着香港朋友的友谊和心血。

假如将同盟会革命党人黄小配(世仲)为代表的香港“谴责小说”作为前奏,香港白话小说已经有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假如将1921年刊于《双声》杂志上的两篇白话小说《毛羽》(黄昆仑)和《碎蕊》(黄天石)作为萌芽,香港新小说也已经有了近八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岁月中,香港小说虽不像祖国内地小说那样的波澜壮阔,但却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变化。香港小说既不同于祖国大陆,也不同于宝岛台湾,更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它是一处非常独特的文学景观。由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一文学景观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香港小说的发生发展及其独特面貌、香港小说与祖国内地小说的有机联系、香港小说与台湾小说、海外华人小说乃至外国小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了解和准确阐述。由于港英当局不支持香港的学术文化事业,香港学人在百年屈辱中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学术文化建设,八十年代以来这项事业才刚刚起步。近年来,内地一些朋友陆续写出了几部《香港文学史》,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由于太急于求成,学术功力比较落后,人云亦云、辗转传抄的东西不少,而狠下功夫的真知灼见则不多。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的集体编写,体例驳杂,良莠不齐,前后重复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屡见不鲜,给人一种“大杂烩”之感。而其中的小说部分,更较多着墨于一些人们熟知的作家作品(诸如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亦舒、岑凯伦、梁凤仪等的言情小说等),少有史的叙述和论证。

鉴于上述状况,在下四次赴港,除开会、讲学外,沉浸于香港大学图书馆孔安道纪念图书馆几入阅见,不仅认真查阅了廿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期刊及大量小说作品,做了厚厚数本札记(因返京后即无由再看到),而且发掘出了一本鲜为人知的1924年由英华书院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英华青年》季刊(仅存一期),从中发现了五篇极具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的白话小说和一部广东方言话剧(详见拙文《香港新文学的源流》,《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将香港新文学的正式历史由1928年的所谓“第一燕”《伴侣》杂志提前了整整五年。但是,作为一名匆匆过客,时间毕竟太短暂,许多线索无法继续追寻,许多小说作品也只能走马观花。因此,拙著这部《香港小说史》,也势必留下一些暂时未能克服的先天不足的缺陷。作为一部填补学术空白之作,它也只能充当一个历史的“中间物”,有待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正。这部《香港小说史》共分两卷:第一卷由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第二卷由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基本上勾勒了香港小说八十年来的发展线索和大致面貌。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八十年来,香港小说作品汗牛充栋,小说作家代不乏人,然而至今没有出现伟大作品、伟大作家,这不能不是一个历史的遗憾。这个历史的遗憾也不可能不深深投影在《香港小说史》中,造成小说史叙述的平淡无奇,缺乏震憾人心的高潮。然而小说史毕竟是历史,不容歪曲,也不容捏造,我们只能忠实于历史的本来面貌。尤为重要的是,历史将会昭示未来:是什么因素妨碍甚至遏制了香港伟大作家作品的产生?在克服了历史的障碍之后,会不会出现转机?会不会柳暗花明?这样一来,忠于历史的《香港小说史》会不会成为香港出现伟大作家作品的催生的产婆呢?!

第二,按照我的前辈学者唐?先生的意见,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我是衷心赞成唐先生的意见的,因为认识历史需要时间距离,需要远视,需要冷处理,作者不宜置身其中。然而,数年前,我的《当代鲁迅研究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即《鲁迅研究史》下卷)已经违背了唐先生的遗愿,今天,《香港小说史》将再一次违背唐先生的遗愿。说来不无难言之隐:无论鲁迅研究史(始于1913年)还是香港小说史,都不是百年,均属当代。它们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清理,去认识,去总结,以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许我们不应用“史”的名义,而用“概述”、“论略”之类,则稍为贴切。然而,转而一想,也不必过于拘泥:唐先生所言,乃指严格的史著,而我之所写,只是严格史著的前身,如果能为将来的严格的史著哪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素材,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有念及此,我也就敢于斗胆请求唐先生在天苍灵的宽宥了。

第三,《香港小说史》的撰写受到我的年轻同事杨义同志《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启发,他在该书《后记》中曾经言及:《中国现代小说史》理应包括台港澳地区,只是由于资料查找的困难,只好割爱(大意)。事实上,在他的那部宏篇巨制中,特别有关“岭南小说”的论述中,已经尽力涵盖了当时可能论及的香港小说作家作品。这些论述,自然成了我最切近的参考的借鉴,这是毋需赘述的。当然,二书的写作对象毕竟有异,论述的角度、评价的高低也就不能不有所变化了。

最后,再一次衷心感谢海天出版社和所有支持本书的朋友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